明前碧螺春与明后碧螺春的区分![]() 苏郡同你了解洞庭“苏州明前碧螺春”与洞庭“苏州明后碧螺春”区分
首先我们先了解下洞庭山碧螺春 苏州洞庭碧螺春以“形美、色艳、香浓、味醇”四绝闻名于中外。苏州洞庭碧螺春原产地于江苏苏州吴中县太湖洞庭西山(金庭)与东山。洞庭西山(金庭)是一个犹如巨舟伸入太湖的全岛花园,独具特色,从吴越春秋起就称“吴郡”东部地区天然屏障和“游观饲喂”的重地,漫山遍野百果和一望无际的万倾湖光山色,使全部西山岛变成一座纯天然园林景观。与之对视的是洞庭香山,是矗立在太湖中最大的岛屿。这个地方气侯潮湿柔和、长期云雾缭绕弥漫着、适合的的土壤层,为苏州洞庭碧螺春茶的制造与制做出示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保护。 苏州洞庭碧螺春茶现有1000很多年历史时间,民俗最开始叫“洞庭茶”,又叫“吓煞人香”。流传有一出家人进山游春,随手摘了几块茶叶,煮茶后奇香香气扑鼻,脱口而道“香得吓煞人”,从而本地人便将此茶叫“吓煞人香”。来到清朝康熙年间,康熙皇帝视查并品味了这类茶汤颜色翠绿、卷曲如螺的茗茶,加倍称赞,但感觉“吓煞人香”其名不雅观,因此亲赐“碧螺春”茶名。此后拥有“苏州洞庭碧螺春”。 其关键质量特点为外观设计索条纤细、色绿隐翠、茸毫披覆、卷曲似螺,具“蜜峰腿”特点;内至茶汤颜色葱绿,香味鲜雅、蓝韵突显,味道鲜醇、回味无穷悠长,叶底细嫩。 那么为什么有明前“苏州洞庭碧螺春”与明后“苏州洞庭碧螺春”区分,下面有苏郡为你详细说明。 “明前茶”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,明前碧螺春茶细嫩品质好,而且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含量丰富,因此品质非常好。清明前的碧螺春茶特别香,内含物丰富,农残少。“明前茶”有三大特点:一是摘得早,二是采得嫩,三是拣得净。每年春分前后开采,谷雨前后结束,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。通常采芽叶初展,芽长1.6~2.0厘米的原料,叶形卷如雀舌,称之为"雀舌",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.8~7.4万颗芽头,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,可见茶叶之幼嫩,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。细嫩的芽叶,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。优越的环境条件,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,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。
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明前指的是3月前开采的比较嫩的碧螺春,一般以牙心和一牙一牙组成,明后指的是4约到5月的碧螺春,一般是以1牙二叶为主,明前碧螺春较明后碧螺春原料细嫩、口感好!
碧螺春的加工工艺 1. 采摘/拣剔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,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,保持芽叶匀整一致。 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,需费工2~4小时。其实,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,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,有利于品质的形成。一般5~9时采,9~15时拣剔15时~晚上炒制,做到当天采摘,当天炒制,不炒隔夜茶。
2. 杀青 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,当锅温190~200°C时,投叶500克左右,以抖为主,双手翻炒,做到捞净、抖散、杀匀、杀透、无红梗无红叶、无烟焦叶,历时3~5分钟。
3.揉捻
锅温70~75°C,采用抖、炒、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,边抖,边炒,边揉,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,条索逐渐形成。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。太松不利紧条,太紧茶叶溢出,易在锅面上结"锅巴",产生烟焦味,使茶叶色泽发黑,茶条断碎,茸毛脆落。当茶叶干度达六、七成干,时间约10分钟左右,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。历时12~15分钟左右。
4. 搓团显毫 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、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。锅温50~60°C,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,不时抖散,反复多次,搓至条形卷曲,茸毫显露,达八成干左右时,进入烘干过程。历时13~15分钟。
5.烘干 采用轻揉、轻炒手法,达到固定形状,继续显毫,蒸发水分的目的。当九成干左右时,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,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。锅温约30~40°C,足干叶含水量7%左右,历时6~8分钟。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。 6. 炒制 手不离茶,茶不离锅,揉中带炒,炒中有揉,炒揉结合,连续操作,起锅即成。 冲调方式: (1)在玻璃茶杯中倒进一杯沸水(80℃上下),再投茶3~4克。 (2)待茶叶所有沉在壶底,将河面上的悬浮物扔掉。 (3)再水冲,约30S后食用(宜口子品缀,迟缓咽下),碧螺春一般冲三遍,一泡色淡、花香、鲜雅;二泡翠绿色、清香、醇美;三泡碧清、香郁、回甜,三遍之后就欠缺无气味了。 忆苏郡是土生土长的西山本地人,茶农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!买苏州洞庭碧螺春找忆苏郡!
|